第一章 鲁北党组织的建立及初期的革命斗争
第一节 20世纪初鲁北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
一、五四运动前后的社会状况
山东省黄河以北地区通称鲁北。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党在鲁北的活动区域,主要是现在德州市的齐河、禹城、平原、夏津、武城、陵县、临邑、庆云、宁津、乐陵,德城区及济南市的济阳、商河,滨州市的无棣、阳信、惠民,聊城市的高唐、临清等县(市)。鲁北地区地处华北平原,位于冀鲁交界处,津浦铁路纵穿南北,马颊、徒骇和卫运河等河流横贯其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鲁北地区气候温和,历来以农业为主,出产小麦、棉花及谷、豆、高粱等多种农产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旧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行将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开始的时候,鲁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既带有中国社会的共性,也带有它所处的政治经济形势环境的特性。概括起来,鲁北地区有以下5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一是北洋军阀反动政权的统治。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正是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时候。帝国主义列强大肆入侵,企图瓜分中国。国内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互相混战,给鲁北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遂演变成派系之争。山东地处南北要冲,尤为众军阀争夺之地。数年之间,山东督军几易其首,先后有张树元、马良、张宗昌等军阀头子在山东盘踞。鲁北地区地处冀鲁交界,尤其是津浦铁路沿线,受军阀混战之害更为严重,不论南军北军,过境都要对人民进行搜刮,要车要夫,要钱要枪,抓壮丁。每每战端一开,民众便惨遭灭顶之灾,生命财产所受损失无计其数。各地军政官吏与地方土豪劣绅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横征暴敛,鲸吞穷人庄田,强霸百姓妻女,广大劳动人民苦不堪言。
二是土匪恶霸的抢掠骚扰。由于军阀混战,各地的土匪蜂起,日夜出没,杀人越货,肆意抢掠。有的土匪杂团竟与地方官僚串通一气,为非作歹,加害百姓。如在1922年间,在山东土匪中排行老八而号称“八王爷”的夏津大土匪头子张栋臣,就与原在皖系军阀军队中充任书办、当时已任德县县长的林介钰勾结在一起,由林介钰供应枪支弹药,张遂成为德州一带最大的土匪头子,并由“野匪”变为“官匪”。林让张率50名亲随土匪,长期住在德州城东二十里的牟庄,与住在德州城里的林介钰互为犄角,互相支援,其余部众散布在夏津、恩县、德县、陵县以及惠民一带。除张栋臣以外,其他一些土匪也与林介钰挂上了勾。这样一来,各方土匪便有恃无恐,更加猖獗。有的土匪集团甚至公然树起“天下第一团,人人都该钱,只许爷不要,不许你不还”的大旗。他们肆意欺压民众,奸淫掳掠,敲诈勒索,无恶不作,群众无不恨之入骨。鲁北大地暗无天日,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没有任何保障。
三是地主豪绅的压榨剥削。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原已凋敝不堪的民族经济更是每况愈下。城乡劳动人民深受国内外资本主义剥削。在当时鲁北地区广大农村中,地主、恶霸、官僚勾结在一起,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据统计,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劳动群众占有不到百分之六十的土地,而且多是些盐碱不毛之地。仅占人口百分之三四的地富、恶霸、官僚则占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土地。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向农民群众进行明的、暗的、固定的、临时的等等多种形式的剥削和敲榨。比较常见的有:1.按地亩(或人口)每年交纳两次或三次以上赋税。张宗昌祸鲁赋税猛增,1926年每口丁银征4元8角5分,1927年增到18元5角4分。2.按人口缴捐。如所谓军事捐、讨赤捐、烟酒捐、住房捐、锅头、牛、狗、鸡等捐,随时摊派,多达五六十种。3.县、区、乡以及村首事,层层大小官衙无孔不入的贪污肥私,榨取民脂民膏。4.地租剥削。多者竟能剥夺年产物的百分之六七十以上。当时还盛行一种“包粮地”,群众名之为“套扣”,就是农民借了地主的钱,还不上就得将仅有的土地典押给地主,土地使用权虽仍归农民,但每年缴租以付利息,还不起时,土地所有权则归地主。5.高利贷剥削,行利息钱。当时利钱高达三四分,个别的还要多。本利到期还上,利滚利翻一番,即将土地、房屋等家产给折去。当时鲁北各县有“春吃一斗,秋还一袋(即二斗)”的说法。就是穷人没粮吃时到财主家借粮糊口,地主往往是以借粗还细,借湿还干,借少还多的苛刻条件剥削穷人。6.小称出,大称进;小斗出,大斗进。7.民用食盐价格暴涨。老百姓个人制土盐犯私,只好吃官盐。1925年上半年每斤官盐160文,年底增加到800余文。再加之短称掺假,许多人吃不起盐只好淡食。8.开当铺。如值10元的东西,至多当三五元,而且利钱先扣下,限期如赎不回,所当东西便为当铺老板所有,实际上等于变相榨取群众的财物。9.无限的劳役。佃户事实上成为地主的家奴,或者规定佃户、长工每年出一定数量的役工,何时叫何时到,或者给地主代耕地。此外,为官衙的劳役就更难以计算。以上仅是常见的剥削形式中的一部分,至于巧立名目,敲榨群众的花样就更数不胜数了。由于外国资本的倾轧和大量洋货的输入,使鲁北地区传统的小手工业、作坊等,销路断绝,纷纷破产。土地所有权逐步集中到少数地主、富农手中。总之,各种形式的经济剥削,象一条条无形的锁链紧紧地套在劳动人民的脖子上,几将人民的血汗榨取殆尽。他们终年辛劳,不得温饱,连最低度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倾家荡产携儿带女要饭逃生者无计其数,触目皆是。地主豪绅花天酒地,穷苦百姓啼饥号寒。“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那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四是连年自然灾害加剧了人民的灾难。据有关资料记载,鲁北地区1919年、1920年天气“持续亢旱”,“赤地千里,岁谷不登,民不聊生”,“菜叶草根采掘殆尽”。1921年“春旱秋涝”;1923年和1924年,运河两次决口,淹没田地5800余顷,村庄近200个,受灾群众10万之多;1925年“干旱年,继上年秋冬旱,入春少雨雪,二麦无收,春荒尤重”。1927年鲁北地区出现大面积旱蝗灾害,受灾总面积24200余平方公里,受灾人数110多万人。大灾之年,收成无几。除了旱、涝、蝗灾害外,还时常有瘟疫大面积流行,致使劳动人民万般无奈,被迫卖儿卖女,四处逃荒。鲁北大地一片凄凉景象。
五是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在黑暗的政治压迫和残酷的经济剥削之下,富有革命传统的鲁北人民曾进行无数次英勇的反抗斗争。十九世纪末,鲁北地区的农民群众,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殖民压迫和外国教会势力,组织了义和团,展开了反“洋教”斗争。1899年10月,义和团领袖朱红灯率众1000余人在平原县杠子李庄攻打恶霸地主李金榜,大长了义和团的威风。接着,又打败了平原知县蒋楷所率捕役和马队的进攻,并在森罗殿击败了山东巡抚毓贤派来镇压的清军。同年11月,朱红灯率义和团攻打禹城县苗庄教堂,对该庄不法教民进行了惩罚,把他们的财物分给贫民,放火烧了苗家教堂。义和团的反“洋教”斗争,点燃了鲁北大地上的反帝怒火,不仅使帝国主义侵略者感到万分惊慌,也吓坏了媚外的清政府。不久,义和团领袖朱红灯被清军逮捕杀害。民国以后,人民群众的反抗运动接连不断。1916年,德县兵工厂(原北洋机器制造局)强令工人加夜班赶制枪弹,却不给加班费,引起工人的强烈不满,13个分厂的工人同时罢工。工人代表陶文明、马啸与厂方谈判,提出如不补发加班工资决不复工。罢工坚持了5天,迫使厂方答应了工人的要求。但工人复工后不久,国民政府就指令工厂和县公署捕杀了陶文明,马啸化装逃脱。1925至1926年间,恩县、夏津等县农民曾与官军发生过若干次冲突;夏津、德州、禹城、陵县一带农民组织起了声势浩大的“红枪会”,迅速形成一支15000人、6000余支枪的队伍。德县东部和陵县北关于家道口、东凤凰店一带,几乎村村有“红枪会”。“红枪会”的宗旨开始是“积极御匪,消极御兵”,后来看到官兵非但不剿匪,反而助纣为虐,与土匪狼狈为奸,蹂躏百姓,故转而痛恨官兵,并与官兵形成势不两立。1926年秋,因反对苛捐杂税,反对惯匪的压迫,德州城以东、陵县以西,有四五万“红枪会”群众与当时祸鲁的奉系军阀张宗昌的第五军和德州道尹的林介钰等官匪发生冲突,张军有一个团被完全击溃。随后,官兵便疯狂地反扑和报复,德州与陵县城之间有36个村庄被烧,死于此难者达数百人。此一事件,也是在这一带有名的反官兵暴动,是一次大惨案。
五四运动前后,鲁北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侵略、欺凌和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勤劳勇敢,富有反抗精神的鲁北人民为了自己的生存,自发地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这些斗争一般是以会党或封建迷信组织的形式来进行,缺乏统一正确的领导,虽然对外国侵略者、封建统治者给予一定的打击,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己的利益,但绝大多数斗争都是以被官府镇压惨遭失败而告终,人民群众根本不能摆脱黑暗的统治和深重的苦难,仍呻吟于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
二、五四运动在鲁北地区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在鲁北地区的影响。1919年4月30日,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议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让与日本。中国代表遵照北洋政府的意旨,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以中国外交失败为导火索酝酿已久的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终于爆发。此后,山东迅速掀起了一个以济南为中心,以声援北京学生和“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为主要内容,以发表通电和集会、示威游行、街头演讲宣传、抵制日货为主要形式的群众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的熊熊烈火燃烧起来之后,在鲁北地区沿津浦铁路的部分县城很快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济南读书的齐河学生杨云峰、邹冬严、王子绰等人受济南学生会派遣来到齐河;天津学生会的一些学生也南下津南、鲁北。他们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提倡民主与科学,抵制日货等。1919年6月11日,武城县各校学生在县高等小学召开大会,成立武城学生外交后援分会,他们联络绅、商、学各界,于6月13日召开全县国民大会,学生马杏林在大会上激昂慷慨,当场咬破手指,血书“良心救国”,以示决心。同日,德县博文中学学生罢课并发表罢课宣言书。齐河县高等小学100多人在学生首领孙道敦的带领下,到校长室请愿。至校长门口,忽啦啦跪下一片,学生说:“校长,国家快亡了,我们也罢课了!”接着,他们鸣锣打鼓上街游行,散发传单,查封日货,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齐河高等小学及桑业学校举行了7天的集体罢课。在学生的感召下,一些商人也很快组织起来,成立“十人团”①, 平原县城内高小、蚕校、商校的进步师生也走出校门,开展宣传活动,发动群众抵制日货,有的学生因“过激”被校方开除。运动还在部分农村造成一定影响。学生们不顾反动当局的禁令,分组回家乡到乡村集市进行演讲,主要内容是:反帝、反封建,提倡民主与科学;收回青岛和胶济铁路;抵制日货,号召成立“十人团”。在农村乡间,一些青年学生积极宣传反旧道德、反封建迷信,进行扒庙拉神活动。
五四运动终于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次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和深刻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此后,鲁北地区,特别是铁路沿线城镇,进步书刊增多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和《共产党宣言》也出现了。有些青年学生争相传阅新文化书籍,提倡白话文,研讨国家大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后,在鲁北地区一些有觉悟的、思想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掀起了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1919年,王尽美、王翔千在济南发起组织了厉新学会。受其影响,齐河县在济南商专读书的贾迺甫和在正谊中学读书的马馥塘等人,受济南学生会的派遣,回齐河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他们到有关学校成立学生会,举行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在商界组成“十人团”,互相监督,抵制日货。1921年,贾迺甫②、马馥塘③参加了由王尽美、邓恩铭建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此后,贾、马二人经常利用假期回乡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夏津县进步教师任华一,1920年到珠泉屯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任教后,在青年学生中宣传新思想,倡导新文化。他经常引导学生阅读《少年中国》、《新青年》、《曙光》等进步刊物。在课堂上,他讲述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揭露反动政府卖国求荣,镇压革命的罪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翌年5月,任华一带领30多名学生到夏津郑保屯、柳元庄等村游行、宣传。学生们手持小旗,高呼“誓雪国耻”、“抵制日货”等口号,任华一登台演讲,听众达数百人。与此同时,平原、德县、宁津等县的进步师生也都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探讨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道路和方法,并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投身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后,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新文化、新思潮在鲁北地区逐步传播开来,给饱受压迫和剥削的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思想解放、奔向光明的曙光,为鲁北党组织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节 鲁北党组织的建立及早期的革命活动
一、齐河县里仁庄党支部的建立
随着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在山东迅速传播,一些有觉悟、思想进步的青年学生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0年10月,齐鲁书社正式开业,销售各地新出版的进步书刊,如《新青年》、《新潮》、《奔流》、《俄国革命史》、《〈资本论〉入门》、《共产党》等。开始觉悟的进步青年学生纷纷来到书社争相购阅。在购阅书刊的过程中,齐河县在济南读书的学生贾迺甫结识了王尽美、邓恩铭和王翔千等人。不久,即参加了王尽美、邓恩铭创办和领导的厉新学会。1921年,贾迺甫先后参加了王尽美、邓恩铭创建的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8月16日,贾迺甫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即转为共产党员。贾迺甫入党后,利用各种机会,经常回齐河,在本村及邻村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他发展其兄贾迺俄和曹青年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924年创建了鲁北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齐河县里仁庄党支部。贾迺甫为支部负责人,贾迺俄、曹青年为支部成员。党支部直属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
后里仁庄党支部建立后,发动群众破除迷信,开展抗粮抗捐斗争,做了一些工作。
贾迺甫的家庭比较富裕,种的地也比较多。因此,每到农忙季节,家中总要雇上几个打短工的。1924年秋季的一天,贾迺甫将写好的条子悄悄塞进伙计们的包袱里,鼓励他们要求减少劳动时间,增加工资。
1925年,党支部组织进步青年到齐河表白寺、安头、张保屯、大寺等集市和村庄进行宣传,号召妇女放足,男人剪辫子,不让人们烧香拜佛,并将后里仁庄及附近村庄的神像统统拉倒。
1926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张宗昌为同国民革命军作战,加紧了对人民群众的搜刮,在征收各种捐税的同时,又加征讨赤特捐。仅此一项,占当年全部赋税的67.8%,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苦农民怨声载道。为此,贾迺俄不顾个人安危,到齐河苏官屯桥上散发传单,号召群众不给张宗昌交粮、交款。后里仁庄党支部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的警觉,在截获扣押了党支部与上级联系的信件之后,对党支部成员进行罚款。为不让其他人遭受损失,贾迺俄独自承担了全部罚款,几乎倾家荡产。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山东省委和一些地方党组织接连遭受破坏,贾迺甫也遭到逮捕。后里仁庄党支部在与上级党组织失掉联系的情况下,停止了活动。
二、平原、禹城、夏津、庆云等县党组织的建立
(一)平原县党组织的建立。平原县地处鲁西北平原,津浦铁路穿越其境。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其较快受新事物的影响。早在五四运动期间,平原县的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就走上了反帝爱国、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1922年,在济南求学读书的马绳武参加了王尽美、邓恩铭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平原考入济南省立一中的宋耀亭和1924年考入济南一师的张殿邦(后名张宁宇),先后于1924年春和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利用假期走访亲友和平时给同学、朋友邮寄进步书刊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道理,为平原县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5年秋,共产党员李宗鲁和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延伯真先后来平原县进行党的秘密活动,并与县长刘耀东(军阀张宗昌委任的县长)建立了统战关系。同年9月,平原县城西南徐庄的王化友从临清棉业讲习所毕业回到平原,通过老乡关系到县保安队当了缮写上士,不久和经常出入县衙的李宗鲁、延伯真有了接触,受其影响,思想进步很快。10月,由李、延两人介绍,王化友加入中国共产党,遂改名王旭鹏。1926年春,王旭鹏在家乡小屯一带先后发展小辛庄的张振隆、阚庄的刘玉敬、北堤村的张殿选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了平原县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小屯党支部。张振隆任书记,王旭鹏兼任组织委员。党支部以张振隆开的药铺作掩护,积极开展工作,在恩县刘宁口、津期店一带发展了一些党员,建立了刘宁口党小组。
1926年5月,李宗鲁、延伯真介绍平原县职业学校教师马绳武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王旭鹏、马绳武又介绍城东大五里村仇万兴入党,并通过关系将仇万兴安排到县警察所当检邮。仇以此公开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工作,把上级党组织的信件等及时转给鲁北党组织(代号先是“鲁培芳”,后是“王代田”)。
同年7月,平原县立中学建立后,原县高小改称县立中学附小,马绳武由职业学校调县立中学任国文教员。此后,李宗鲁、马绳武在县立中学和附小发展学生冯玉诰、王良才等10余人入党,建立了平原县立中学党支部,马绳武任书记。党支部建立后,发动学生阅读进步书刊,散发油印传单,宣传革命理论。暑假期间,党支部组织党、团员和进步学生30余人到城西军屯、城东北杨柳寺等集市,张贴标语、发表演说,鼓动民众抗捐抗税,与土豪劣绅进行斗争。
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山东区委派共产党员杨笙甫④来平原,杨以县立职业学校教员的公开身份作掩护开展党的工作。1926年夏,平原县党支部建立,杨笙甫任书记,马绳武、邵元龙任委员。随后,在党支部的积极工作下,县立中学和职业学校10多名进步教职工和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禹城县党组织的建立。禹城县党的活动首先由接受马列主义的进步教师开始,逐步发展到学生、工人和农民中。禹城县学生李宗鲁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受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1922年7月,李宗鲁毕业后回到禹城县城内第一高级小学任教,组织了读书会,开始传播新文化、新思想。1924年春,李宗鲁经孙兆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3月,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为开展全省农民运动,在长清召开农民代表会议。李宗鲁和县城内第一高小学生张树杞作为禹城代表参加了会议。会后,在禹城建立了农民协会。李宗鲁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秘密在进步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先后发展张巨涛、杨世荣、马云祥(又名马凤元、马毅之)、王云阁等人入党。1926年6月,禹城城内第一高小党支部建立,李宗鲁任书记。支部的中心任务是: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团员,组织师生利用多种形式同反动当局进行斗争。同年7月,为声援国民革命军北伐,党支部组织进步学生张树杞、韩科选、王洪烈、李克平等30人组成演讲队,到平原、禹城交界处杨柳寺集上进行演讲,张贴标语,开展宣传活动。他们提出农村组织合作社、声援国民革命军北伐、反对军阀、反对苛捐杂税等口号,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
(三)夏津县党的活动的开展。1921年前后,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夏津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国文教员任华一开始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培养了一批具有初步革命思想的青年学生。1923年县立二高小进步学生李思孝⑤、李建华、李维鲁等人毕业后,分别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东昌省立第三师范就读,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力量。1925年李思孝在省立第一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夏津县最早的共产党员。1926年7月,济南正谊中学夏津籍学生刘君雅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任正谊中学团支部书记。同年下半年,李思孝介绍李建华、李维鲁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月,刘君雅利用寒假回乡机会,与在外地上学回乡度假的共青团员杜诲臣、杜星吾、杜菊朋、张益三、高振卿、庞昆明等秘密集会,建立了共青团夏津支部,刘君雅任书记。同年7月,刘君雅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与鲁北地委取得联系,经地委负责人李宗鲁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后,刘君雅按照鲁北地委的指示,秘密联系本地和外地读书回乡的党、团员,进行党、团组织的筹建工作。
(四)庆云等县党组织的建立。庆云、宁津、乐陵等县,与河北省津南地区相连,且靠近北京、天津,党的创建活动也较早。1922年秋,在天津读书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刘格平(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人,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派遣,到盐山、乐陵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不久,发展乐陵县杨马连村(现属河北省盐山县)王俊峰等人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此后,王俊峰在乐陵北部韩集一带积极进行革命活动。1923年,乐陵县建立团支部,刘子芳任书记,王俊峰、刘景泉为支部成员。同年,宁津县刘奎亭(又名刘元俊)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回宁津做党的工作。1924年,刘格平利用亲友关系,多次到庆云县杨庄子、尚堂和乐陵县三间堂村,向教师、学生、贫苦农民宣传革命思想。1926年冬,刘格平在庆云县杨庄子村发展杨智荣、杨德然、杨德智为中共党员,建立庆云县杨庄子党支部,杨智荣任支部书记。此后,杨智荣又到庆云县郑家村一带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同年,刘格平发展宁津县马全振、乐陵县王俊峰为党员。1927年2月,中共顺直省委⑦派刘格平回盐山县大堤村组建中共津南特委,刘格平任书记,刘子芳任组织委员,邸玉森任宣传委员,刘清廉任军事委员。随后,在特委帮助下,建立了中共庆云·盐山县委,由在特委负责宣传工作的邸玉森兼任县委书记。同年5月,特委将庆云·盐山县委分建为庆云、盐山两个县委。陈一新任庆云县委书记。同时,为开展乐陵与盐山两县交界地区的工作,还建立杨马连工委和宁津城东工委,王俊峰任杨马连工委书记,马全振任宁津城东工委书记。
三、鲁北地委的建立及其活动
1926年秋,中国大革命进入高潮,鲁北地区各县革命活动较为活跃。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党组织的领导,同年9月,经中共山东执委会批准,中共鲁北地委在平原县成立,李宗鲁为地委负责人。地委机关经常活动在平原县东关、莲花池、督府营、大五里等村,主要负责平原、恩县⑧、禹城、夏津、高唐、商河、陵县、临邑、德县⑨等县党的工作。地委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党的组织,壮大革命队伍,迎接国民革命军北伐。
鲁北地委建立后,主要开展了4项工作:
(一)积极发展党、团员,建立基层组织。杨笙甫、马绳武、仇万兴等在高唐、平原职业学校、县立中学、县警察所、城东大五里发展金谷兰、张洪吉、李振山、刘清峰、邵冠军、高西夫、刘田喜、仇氏等党员和孙登林、刘锡奎、刘怀让、韩庆善等团员;禹城、夏津、恩县、德县、临邑等县也都发展了一些党、团员。除已建立的平原县立中学党支部、平原县党支部、小屯党支部、禹城城内第一高小党支部外,各县党组织进一步发展。李宗鲁在平原县城东大五里、三里杨等村积极发展党员,于1927年4月建立了大五里党支部,高西夫任书记。1926年春,德县宋建谋、王凤歧在济南一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派遣,回乡发展党员和开展革命宣传活动。王凤歧发展了本村王佃恩、王佃奎、王佃武、王佃臣和董家阁村的杨国英等党员。1927年春,宋建谋在济南一师毕业后回乡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发展本村青年宋清海、宋清河、宋文德入党,并建立宋集党支部,宋建谋任支部书记。同年夏,刘君雅按照地委指示,秘密联系本地和外地读书回乡的党、团员,正式建立夏津县忠信寨党、团支部,刘君雅任党支部书记,张立忠任团支部书记;同时,在济南读书回乡度假的李思孝在夏津珠泉屯建立了党、团支部,李东旭任党支部书记,李启庸任团支部书记。同年8月,禹城县季李胡店党支部建立,杨中一任支部书记。
(二)进一步加强党的统战工作。延伯真和李宗鲁等人经常出入平原县衙,秘密与县长刘耀东商讨举行武装起义,迎接国民革命军北伐的问题。地委曾派共产党员杨富云打入县警备队当武术教官,教育争取官兵。刘耀东曾派其妹夫姜寿山为代表与党组织联系,并主动提供一些活动经费。
(三)创办党刊《鲁北》。为宣传马列主义,发动农民运动,声援北伐战争,地委在平原创办了半月刊《鲁北》(后改名《鲁白》、《露白》)。李宗鲁负责编稿和刻印,王旭鹏和平原县党员张文轩、李振九负责分发传送。印刊地点流动在平原城内北街、西关、城北陈楼等地。该刊的创办,为传播革命思想,揭露新旧军阀罪行和社会黑暗,宣传发动群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发动群众,开展农运工作。地委建立后,由于张宗昌统治山东,兵灾匪祸接连不断,苛捐杂税数不胜数,再加之自然灾害严重,土豪劣绅、地主恶霸横行乡里,贫苦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宣传发动群众,唤醒农民起来革命,延伯真和李宗鲁等深入平原农村,宣传革命理论,发动农民,联合红枪会,开展对土豪劣绅的斗争。1926年10月,陵县共产党员于佐舟受山东党组织派遣在广州农运讲习所受训结业后,任陵县农运特派员。他与鲁北地委负责人取得联系后,回陵县开展农运工作。期间,夏津县党组织领导群众开展了太平庄雇农罢工、忠信寨抗捐税斗争。平原、德县等县党组织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同乡村封建势力进行斗争。
第三节党领导的早期革命斗争
一、平原等县理发工会的斗争
1923年7月,济南市理发工人为了反抗反动政府残酷剥削劳动人民、横征暴敛的罪恶行经,在党的早期著名活动家王尽美的直接领导下,举行了罢工游行,掀起了抗捐罢工风潮,迫使反动当局取消了对理发业新增的捐税,答应了理发工人的合理要求。罢工游行的胜利,激发了理发工人的斗争热情,使他们认识到工人阶级团结起来的重要性,纷纷志愿参加工会。接着,济南市理发业联合会宣告成立,并选举产生了以理发工人高永清为首的工会委员会。随后,工会委员会派人到周围县城进行组织和发动工作。第二年,理发工会发展到周围16个县城,会员达8000余人。
8月,济南市理发工会负责人高永清来到平原,找到平原的理发工人张温、刘玉海等人,商讨组织理发工会事宜。他住在刘玉海的理发所里,给工人讲剃头的在社会上怎样被人瞧不起,怎样受气等等。他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告诉人们只有大家“抱起团来”,才有力量,只有进行斗争,才能争取自己的利益。当时理发业在社会上被称作“下九流”,政治上无地位,经济上收入低,生活极贫困。经他教育启发,大家都认识到组织起来的重要性。不久,平原县理发业分会成立,张温任会长,刘玉海任副会长,有会员20余人。同年底,济南理发业联合会禹城分会成立,李连兴任会长,张学珠任副会长,会员发展到50余人。这期间,齐河、临邑、商河等县也成立了理发业分会。
理发业分会成立后办了两件事:一是呈报县警察局,以理发业分会的名义,统一制定了理发价格,并公布于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发工人收入过低的问题;二是开展了互助互济活动,会员有什么困难,由工会负责人向其他会员敛些钱以资助。
平原等县理发业分会是工人群众的自发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济南市理发业联合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成立到解散虽然不到半年时间,但意义深远,使工人们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前途和希望。它的建立,为鲁北各县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一定影响。
二、组建农民武装——津南农民自卫军
1924年共产党员张隐韬受党的派遣,到黄埔军校学习。1925年春,张隐韬、刘格平根据党的指示,在津南地区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他们首先到河南的国民二军二师四旅史可轩部,争取史可轩的支持工作。同年秋,刘格平奉命去天津组织武装暴动,张隐韬到天津组织农民武装。张隐韬征得史可轩的同意后,带领一支四五十人的武装队伍,由河南北上,沿途发展,到河北泊镇,队伍已发展到500余人。张隐韬在泊镇宣布成立“津南农民自卫军”,并任司令员兼党代表,陈修甫任副司令员。12月,农民自卫军进逼庆云县城,守城的是奉军张宗昌的一个营,闻讯后弃城逃窜。农民自卫军占领庆云县城后,收编民团100余人。当地农民踊跃参加农民自卫军,队伍很快发展到1200余人,编为3个步兵大队和1个50余人的骑兵手枪队,主要活动在沧县、盐山、庆云、乐陵、南皮一带。
1926年1月,农民自卫军驻扎在盐山旧城镇,以“快邮代电”的方式向全国发出《津南农民自卫军成立宣言》,震动北方。国民二军军长驻河南督办岳维峻出于其军阀的反动本性,发布了对张隐韬的通缉令,并派部队进攻自卫军,自卫军处于危机之中。此后,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长于方舟派刘格平来津南协助张隐韬工作。为摆脱农民自卫军的困境,保存革命武装力量,刘格平、张隐韬决定将部队开往天津,与移防天津的史可轩部汇合。2月4日,农民自卫军行至南皮县城北的徐庄,突然遭到国民二军第六混合旅兰富魁部截击,双方展开激战,终因寡不敌众,队伍被冲散。张隐韬击敌数人后,弹尽不幸被俘。为营救张隐韬,刘格平去天津史可轩部求援,农民自卫军的两个大队退至旧县镇。5日,敌人将张隐韬押至旧县镇西门外,以其作人质,招降农民自卫军。张隐韬大义凛然,严词拒绝,英勇就义,年仅24岁。刘格平由天津返回,持史可轩亲笔信,找兰富魁要人,但已无法挽回。身为农民自卫军副司令的陈修甫见死不救,激起农民自卫军战士的义愤,纷纷持枪离队回家,农民自卫军自行解散。
农民自卫军虽然失败了,但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津南地区组织武装斗争的一次尝试,为后来开展武装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十人团”即每十个人为一个小组织,相互监督抓抵制日货。抵制日货。
②贾迺甫,号石亭,齐河县里仁庄人。1900年生,1922年入党,1926年脱离党的关系。解放后为中国民盟成员。曾在西安第一中学、云南民族学院任教。1964年病逝于昆明。
③马馥塘,齐河县安头乡冢子张村人。1906年生,1922年入党。1938年1月参加徂徕山起义的领导工作,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供给部长、鲁中行署副主任等职。解放后曾在中共济南市委、国家水电部工作。1983年5月病逝于北京。
④杨笙甫,又名杨逢春,山东省高密县康家庄人。1924年入党。1926年夏任中共平原县党支部书记,1927年8月任鲁北地委书记,同年10月叛党逃回高密县。
⑤李思孝,原名李慕先,曾用名李焕章、李少农。夏津县珠泉屯人。1907年生,1925年入党。1937年去河南省,曾任中共长葛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1942年被土匪杀害。1985年被夏津县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⑥刘君雅,原名刘文彬,夏津县忠信寨人。1908年生,1927年7月入党。曾任夏津县团支部书记、忠信寨党支部书记、鲁北地委监察委员。解放后任海军后勤部参谋长。1964年离休,1988年3月病逝于北京。
⑦顺直省委:因为北京曾称顺天府,河北省称直隶省,因此当时组织的省委为顺直省委,负责北方数省党务。
⑧恩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隶属冀南运东专区、六专区、二专区、河北省衡水专区。1950年5月划归德州专区,1956年3月撤销,其辖区分别划归平原、夏津、武城3县。
⑨德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隶属冀南七专区,冀鲁边二专区、渤海二专区、渤海泺北专区。1950年5月划归德州专区,1952年6月,德县、陵县合并为德县,1961年10月德县改称陵县。